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强不强看受欢迎度  考研市场现状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专家简介

邱均平,2013年评聘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1.2级教授)。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教评价硏究院院长、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评价与管理》杂志主编;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创始人、首届主任、首席专家、金平果“四大评价报告”品牌创立者和负责人;兼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教育部CSSCI指导委员会原委员、中国索引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硏究会常务理事兼全国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等,曾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大学评价的理念、方法与结果分析

01

引言

02

评价目的与意义

03

指导思想与原则

04

对象与指标体系

05

数据来源与处理

06

评价结果与分析

07

评价结论与启示

报告内容

01

引言

1.1 现实背景

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也是高等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大学之间的竞争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1.2 政策依据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而且强调要吸收社会力量和机构参与评价活动。2002年10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在《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和培育独立的社会化的中介性科学评价机构,积极开展科学评价工作。2003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的重要文件,2003年9月科技部又制定和发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大学评价,能够清楚认识我国大学现状以及目前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促进我国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化,为逐步地、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提供详细而准确的数据参考。201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改变的若干意见》,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2018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落实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第三方评价。鼓励和培育第三方专业机构,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引入市场机制,将委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2018年,教育部将对“攻坚行动”实施成效引入第三方评价。

1.3 出发点——强烈的社会需求

社会各界都迫切希望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个大学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其在同类大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高等院校及其学科专业的质量和水平,是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摆在教育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02

评价目的和意义

2.1 评价目的

(1)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评价摸清大学资源、力量、成果、效益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找出各个大学及其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和现实差距,明确其改进重点和发展方向,为有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投资者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和选择学校提供参考。

(2)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实现“加强社会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竞争发展,服务和谐社会”的目的。

(3)通过实际的评价工作,为推动和完善我国大学及本科教育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作出贡献,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

2.2 评价意义

(1)大学评价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特别是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提供定量依据。

(2)它也有利于各大学发挥比较优势、寻找差距,进而明确改革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办学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大学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大学评价结果,为高中毕业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大学报考指南。

(4)我们的评价结果也有利于社会各界,以及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大学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03

指导思想与原则

3.1 指导思想

进行分层次、分类型、分学科评价。以大学的社会职能的完成情况和贡献为基本标准,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3.2 指导原则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我们制定并严格遵守以下10个原则:

(1)正确处理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关系,贯彻国家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牢牢把握正确的政策导向;

(2)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是教育界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采取分类处理的办法,重点大学教学跟科研是4:6,一般大学教学跟科研是6:4;

(3)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4)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坚持两者同等重要,实行分类评价的原则;

(5)正确处理投入、产出与效益的关系,实行三者兼顾的原则;

(6)正确处理总量与均值的关系,适当偏重于均值的原则;

(7)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适当偏重于效益的原则;

(8)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适当偏重于质量的原则;

(9)正确处理存量与流量的关系,坚持两者同等重要,在大学评价和专业评价中赋予不同权重的原则;

(10)正确处理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的关系,既要两者基本对应,但又适当偏重于国外数据,这有利于与国际接轨,鼓励大学和科研人员走向世界。

04

对象与指标体系

4.1 大学评价的对象

依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结合学校的实际招生情况,我们确定大学评价的对象为2 613所大学(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大学)。其中,普通本科院校973所;民办本科院校155所;独立院校261所;高职高专1 379所。

4.2 学科专业的评价对象

专业目录:在2012年9月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目录中共设有12个学科门类(军事学除外)、92个专业类和590多个专业。

实际招生:通过查询973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后,发现2018年实际招生的本科专业有590多个(分属于92个专业类、12个学科门类),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首钢工学院、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因招生的特殊情况未纳入评价对象。

4.3 评价的指标体系

2004年,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与《中国青年报》联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 000份,第二次调查问卷5 000多份,调查对象包括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及教师、中学校长及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科学评价领域的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得出了三级评价指标与权重,并邀请了国内诸多的科学评价专家学者对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和论证,最后得出了《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顺承中心,按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需求变化规律不断对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整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又连续开发了4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普通本科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独立学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们的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共包含6类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内最为全面、系统和详细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4.3.1 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的综合竞争力是其质量、数量、水平和影响力的综合体现,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共包含了105个观测点。具体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注意:针对不同的层次(一流大学、一般大学等)和类型(综合类、理工类等)的院校,我们的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一样,各指标的权重有区别。具体观测点和权重此处省略。

4.3.2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共包含了67个观测点。具体观测点和权重此处省略。

05

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大学评价的整个过程中,由于我们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数量较多,因此采集原始数据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经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定、可靠的数据采集渠道。

(1)政府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包括汇编、年鉴、报表等;

(2)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包括SCI、SSCI、CSSCI等;

(3)政府部门及大学网站;

(4)公开出版的刊物、书籍、报纸以及相关的内部资料;

(5)评价研究院基础数据库平台。

评价中,我们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大量使用VBA、JAVA 等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对波动较大的数据进行了多次校准,以提高准确率。在评价的初步结果出来之后,邀请相关专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将反馈的意见纳入最终的结果,以使评价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

06

评价结果与分析

6.1 评价结果

下面以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CASEE)所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为例,与大家分享中国大学评价的结果。2019年大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全国2 613所大学和973所本科院校的专业、专业类和学科门类,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现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根据大学的性质,将973所本科院校分为10种类型: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文法类、财经类、艺术类、体育类、民族类、农林类。评价结果不仅给出每所本科院校的整体排名,还列出该校在同类大学中的排名,充分体现了“分类评价,同类比较”的思想。

6.1.1 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

我们公布了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和得分,并附上各个地区的一流大学和本科院校的数量。

2019年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前10强的排名情况如下所示:

6.1.2 一流大学发展指数排行榜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为了更好的为大学、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人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我们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标准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推出新的中国一流大学发展指数排行榜。

中国一流大学现有42所,本次评价以一流大学为标杆,分析去年与今年各校综合实力,得出中国一流大学发展指数排行榜,其中新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发展指数表现优秀,其中新疆大学取得77.75指数的好成绩,成为中国一流大学发展指数排行榜第一名。

6.1.3 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

为了给一般大学及民办本科院校提供一个在全国本科院校中的定位,本次大学评价继续推出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对全国973所本科院校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50强如下:

6.1.4 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

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补充和平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共创办民办本科院校155所,我们对这155所民办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价。前10强名单如下所示:

6.1.5 独立学院竞争力排行榜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大学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近年来发展很快,不但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而且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大学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一流独立学院(20强)如下所示:

6.1.6 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

高职(高等职业学校)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都是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2019年的大学评价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1 379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评价。

中国一流高职高专院校(30强)如下所示:

6.2 中国大学专业等级分布

专业等级划分标准:

5★为排在最前面10%的单位,其中,排在前1%的为5★+级,1%—5%的为5★级,5%—10%为5★-;

4★为排在10%—20%的单位;

3★为排在前20%—50%的单位;

2★为排在前50%—90%的单位;

1★为排在90%—100%的单位。

07

评价结论与启示

7.1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大部分的大学及教育资源都集中于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大学,这些大学成为支撑本地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主力。与之相反,西藏、宁夏、青海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稀缺,本地的大学数量很少,且大学的实力远不及其他省区。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其中历史、 经济和政治是其主要成因。另外,从现实因素来看,中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些地区的大学不仅能够得到充足的教育经费,而且能够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及生源。

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均衡问题不仅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给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更将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各个地区之间在受教育机会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客观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有其必然性,而且在短期之内很难有所突破,但绝对不能坐视不理任其差距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在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教育的分布将更加趋于公平。

7.2 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

北京、上海、江苏三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其高等教育竞争力也一直稳居前几名。而青海、西藏、新疆、宁夏等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竞争力也一直落后于其他省份。

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大学分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内大学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该地区的大学就能得到更为充足的教育投资,并且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其生源也会优于其他地区。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就造就了经济发达地区在教育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实际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造成了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且使得这种不均衡性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甚至有可能会随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进一步加大。

7.3 我国大学的整体实力提升较快,双一流建设成效初显

从评价工作采集的数据看,我国的大学,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近年来都进步明显,整体实力提升较快。特别是双一流大学,随着建设进程的发展加快,整体来说,其资源集聚能力已经显著增强,科研产出也有了显著增加,学术影响进一步提升。

相对来说,大多数其他学校的资源集聚能力则很难得到比较彻底的改善,在看到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一般大学和民办院校的质量、水平和实力,也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7.4 多数老牌大学发展稳定,部分地方院校实力上升较快

从近五年的评价结果来看,建校历史相对较为悠久的大学,整体排名较为稳定,上升幅度不大。而部分地方财政扶持的地方院校,虽然最开始实力一般,但上升势头迅猛,不容小觑,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7.5 中国大学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和国际化

这是我们根据2019年最新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以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积累的历年大学评价数据和结果所得出的重要启示。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这实际上为中国高等教育及中国大学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首先是质量问题。中国大学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对等性,即数量快速增长,但质量还有待于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大学在《Science》、《Nature》上的发文量,以及ESI顶尖论文数远远低于国外大学,而且其数量近年来并没有较大的提高。SCI、SSCI、A&HCI三大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大学论文数量稳步提升,但被引频次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其次是效益问题。我们在评价指标中,一级指标“科学研究”设有“效率效益”二级指标,包含“人均产出率”和“万元产出率”两个三级指标。从这两个三级指标的计算结果中,可以发现我国大学,包括一流大学的科研产出率普遍较低。我国大学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应该更加注重科研产出效率和效益,而不应该仅仅强调提高科研投入。

再次是国际化问题。我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我国大学在各类国际性竞赛中的获奖数较低;

(2)我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程度偏低;

(3)我国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还没有严格遵照国际科研规范,缺乏国际研究视野和标准化的学术规范,同时,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发展。

因此,对于中国大学,尤其是中国重点大学来说,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加强国家间人才交流与互访,同时加强对学术规范及国际标准研究流程与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增加海外优秀人才、资金、项目的引进。

总之,对于中国大学,尤其是中国重点大学来说,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质量、效益、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早日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本文为录音整理,经本人确认授权后发表

转载请联系编辑部并注明来源

编辑整理:孔晔晗、刘茜、马浩

往期精彩报告推荐

会议报告|裴雷:中国大数据政策的“数据画像”——一种基于政策承继网络的分析视角

会议报告|舒非:仅仅使用Web of Science能反映中国的科研产出吗?

会议报告|闫慧:数字公平:精准测量信息与技术的温度

学术报告|科研人员论文成果的计量评价: 困惑、问题与启示

论坛报告|顾立平:数据流动与转移的授权许可管理

论坛报告|寇远涛,张洁:支撑精准服务的农业科研用户画像研究与构建

论坛报告|刘敏娟:面向学科领域分析的数据集构建方法研究

论坛报告|王巍:数据多元化的存储使用及展示

论坛报告|屈宝强研究员:基于使用/重用的科学数据发现与评价

论坛报告|刘桂锋:国内外图书馆科研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

论坛报告|唐杰、王绍兰:知识驱动的科技情报挖掘

论坛报告|陈云伟研究员: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指标的科学应用

论坛报告|刘玉琴:国内外科技文本挖掘与可视化系统比较——ITGInsight定位与研发进展

论坛报告|杨思洛教授:Altmetrics背景下科研成果影响力评价

论坛报告|徐硕教授:新兴研究主题识别及预测研究

论坛报告|陈海青:智变|连接智能与商业—阿里小蜜智能人机交互实践

论坛报告|杜建:数据关联驱动的生物医学知识服务

论坛报告|王志春:基于表示学习的知识图谱实体对齐

论坛报告|崔运鹏研究员:认知搜索与知识发现关键技术研究

论坛报告|肖仰华教授:大数据时代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

论坛报告|汪雪锋教授:大数据背景下技术预测研究进展探析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