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考研(湖北大学考研报录比)

湖北大学考研,湖北大学考研报录比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30万人,除非见到名单,否则我不承认!”你能想象这是一位大学教授的言论吗?事实上,这一离谱的言论正是出自湖北大学教授梁艳萍,她同时还是一名党员。然而她不但否认南京大屠杀,还声称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并多次为侵华日军“洗地”,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开脱。那么,堂堂教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她有着怎样的经历呢?最终下场如何呢?

梁艳萍于1961年出生于山西大同,家境殷实,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父母对梁艳萍十分疼爱,让她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可能是因为过于疼爱了,梁艳萍总有一股傲气,瞧不起其他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1976年,梁艳萍在家人的安排下到大同的十里店乡“下乡插队”。这里的“插队”并不是现在插队的意思,而是指安插在农村生产队,是当时中国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模式。知识青年来到乡下,像普通农民一样干活,用劳动换取工分。其实梁艳萍在此期间受到家人的照顾,过得相对而言不算差。但她觉得自己作为知识分子,不应该跟农民一样干这些粗活累活,因此十分嫌弃,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她后来崇洋媚外的思想源头。

1977年,梁艳萍参与了高考,这也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虽然梁艳萍成绩不错,但此时高考录取率极低,梁艳萍还是没考上大学。不过当时国家对知识青年有优待政策,她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利用关系运作一番后,梁艳萍还是得以进入一家专科学校读书,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此后梁艳萍努力学习,在专科学校学习了四年之后,她又考入了山西广播电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并于1985年毕业,由于成绩优异,梁艳萍得以留校任教。

梁艳萍在专科学校和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就读的这段时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期。大量国外新鲜事物的涌入给许多人带来了欢乐,却也让梁艳萍逐渐沾染了崇洋媚外的思想。这也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情况,因为见识到了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他们中有部分人对中国丧失了信心。其实他们所见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发达国家同样有不少穷人,只不过被他们刻意忽略了。

之后,梁艳萍又前往山西省教育学院进修,并于1991年毕业于中国语言文学系。1991年至1994年,她在大同大学学报编辑部担任编辑,同时也并未荒废学业。1994年,她考入了湖北大学的文艺学专业,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1997年梁艳萍硕士毕业,因成绩优秀而直接留校任教,担任文学院讲师。2001年,梁艳萍被评为副教授,2003年,她更是成为了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的博士研究生,学习西方美学,师从美学家张玉能教授。

可以说,从1985年开始,梁艳萍的人生算是步入了“快车道”,开始了腾飞的历程。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再到研究生,最后成为了副教授和博士,堪称一帆风顺,前程似锦。如果按这个历程发展下去的话,她本可以成为一名成果丰硕的学者,一名德高望重的教授。但也正是这段时间,梁艳萍的心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如前所述,梁艳萍在博士期间学习的是西方美学,这本来也没什么问题,西方美学也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问题是梁艳萍在学习期间将研究和自己的个人好恶混杂在一起,强行将西方美学和东方美学进行对比,认为东方美学不如西方美学。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梁艳萍身上崇洋媚外的气息愈发浓厚。

2006年的一件事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这一年,梁艳萍得到了去日本进修的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大学美学艺术学研究室做客座研究员,师从美学家西村清和教授。梁艳萍顿时欣喜若狂,毕竟这是公派出国,不需要她自己花钱,就可以让她前往想去的地方,研究喜欢的事物。

有人可能奇怪,日本不是东方国家吗?为什么要去这里研究西方美学?事实上日本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就在大力推行“脱亚入欧”政策,而最后他们也取得了部分成功。日本也被视为了西方社会的一员,成为了奇特的“西方阵营内的东方国家”,其审美方式也高度西方化了。梁艳萍正是在这里继续自己的研究,其思想也进一步西方化了。

其实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梁艳萍后来大概还不至于那么丧心病狂。但问题在于她的导师西村清和教授,也并非什么正经人。此人在美学研究上确实有很高的造诣,但他曾经在德国留学多年,而其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德国的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并且其定义从近代到现代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但有一点是很清晰的,那就是西村清和研究的德国国家主义中还包含了法西斯主义的内容,而西村清河不知是因为研究得走火入魔了,还是本就有这方面的思想倾向,竟然也认同了这部分概念,并时不时表露出这种思想。而梁艳萍师从西村清和,思想也渐渐受其影响,再与其之前的崇洋媚外思想结合起来,梁艳萍的思想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回国后,梁艳萍先是评上了教授,后来更是成为了博士生导师。此时正是微博逐渐普及的年代,梁艳萍也渐渐开始“放飞自我”。她取了个“漫游者粒子”的网名,在网上散播侮辱英烈,为侵略者洗白的言论。只不过此时微博还没有那么发达,关注她的人还没那么多,因此其影响不大,但性质无疑是很恶劣的。

直到2020年疫情之后,梁艳萍才开始广泛受到关注。起因在于作家方方当时发表了《武汉日记》,表面上是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武汉的抗疫经过,实际上却“夹带私货”,否定我国的防疫政策。书中的许多情节毫无证据,完全来自于方方的想象。此书发表后引起许多网友的愤慨,而梁艳萍却在此时站出来力挺方方,从而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网友们追根溯源,才发现原来这个“漫游者粒子”之前就发表过很多离谱的言论。

在网友们的声讨下,梁艳萍意识到事情不妙,匆匆删除了自己此前的言论,关闭了微博。但这些言论岂是能够轻易抹除的呢?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她的言论早已被细心的网友截图,铁证如山。梁艳萍的离谱言论有以下几类。

否定南京大屠杀。在讨论南京大屠杀时,梁艳萍表示自己不相信南京大屠杀有30万遇难者,在遭到反驳后,她表示:“你把30万的名单拿出来啊?你说30万日本就一定要承认是30万,有这样的道理吗?”

她甚至还质问对方能不能保证遇难人数就是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的30万人,简直是莫名其妙。稍有常识的朋友都能看出,这就是在抬杠。30万是一个整体的数字,当然不可能正好是30万人整。以当时的南京城状况之混乱,屠杀之残酷,很难统计出一个精确的数字,但这并不代表日军就没有进行屠杀,不代表日军的行为不该遭到谴责。梁艳萍玩弄文字游戏,以整体数字的争议性为由否定个体的受难,无疑是十分无耻的。

洗白靖国神社。梁艳萍认为靖国神社只是个悼念死者的地方,参拜靖国神社代表着对死者的尊重。这毫无疑问又是在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靖国神社里埋葬的是侵略者,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其中既有丧心病狂的法西斯分子,也有被法西斯分子推上战场的普通人。对于那些主动参与侵略战争的人而言,他们根本不配得到什么纪念。而对于那些被迫参与侵略的人而言,他们也应该痛恨将他们送上战场的法西斯当局,而非遭受侵略而奋起自卫的人民。

就算在日本的范围内纪念,应该受到纪念的也是那些奋起反战,反对法西斯当局的人士,比如小林多喜二等人。梁艳萍对此视而不见,反而觉得参拜靖国神社就是尊重死者,殊不知这其实正是对日本进步人士的侮辱。

强行比较中日两国的人民素质,并鼓吹日本人远比中国人有素质。其实除了梁艳萍之外,还有很多人热衷于比较不同国家人民的素质。然而人口素质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并且并没有一个通用的,量化的评判标准,毫无疑问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强烈影响。梁艳萍身为教授,却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这点,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人的素质高于中国人,说日本的国民素质超过中国人100年,属实是崇洋媚外到了极点。

梁艳萍的此番言论正契合了当时的一股鼓吹日本人有素质、有毅力、教育理念先进的“日吹”思潮。相信许多朋友都看过或听过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该文章虚构了一次夏令营内的若干情节,大大夸张了日本小学生在夏令营内的表现,以此来宣扬中国孩子毅力不足,教育落后。该文章曾广泛流传,足见当时的思潮,如果仔细研究梁艳萍的言论的话,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正是这股思潮的延伸。

梁艳萍的类似言论还有很多,并且她不仅仅在网上发言,在现实的教学中也经常传播她的这一套理论。梁艳萍作为大学教授,自然也有教学任务。其教过的许多学生都曾反映,梁艳萍经常在课上滔滔不绝地赞美日本,认为日本人高人一等。而提到中国文化时,梁艳萍却往往十分不屑,时不时进行嘲讽。有不满的学生曾偷偷举报过她,但没有结果。

不过众怒难犯,这次,梁艳萍终究是“翻车”了。2020年6月,她被湖北大学开除党籍,并取消了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教学工作,还受到了记过处分。此后日本方面的吉田宽等人都曾为梁艳萍“鸣不平”,但在事实面前,他们注定不可能成功。

梁艳萍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什么叫“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碗来骂娘”,梁艳萍出国考察的机会是国家提供的,费用也是国家出的,而她却反过来诋毁国家,实在令人不齿。这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看一个人决不能只看其才能,也要看其品德,尤其是像梁艳萍这样的教师兼学者,其品德如何更是应该受到重视。

湖北大学考研(湖北大学考研报录比)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