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考研(网络教育考研究生有多难)

网络教育考研,网络教育考研究生有多难

张颐武:“微”与“短”:网络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教育强国

一、“微生活”已成为日常必须

十年前,微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那时大家还是尝试着使用这东西,几年后,微博已经成了生活中许多人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也成了许多人发布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最常见的平台。这些年来,微信又改变了我们和熟悉的人们交流的方式。如果说微博是我们了解信息的平台,那么,微信就是人们社交和生活交流的必须。最近几年,短视频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高潮,抖音和快手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崛起,都标志着短视频文化成为我们微生活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短视频已经具有一种极度的弥散性,现在正在快速地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在当下,“微”与“短”所构筑的“微生活”构成了我们网络生活的关键部分。

简要地回溯“微生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10年左右是关键的历史节点,在此之后,互联网生活的“微”和“短”的独特形态逐渐成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须。

在中国,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试运行上线是“微生活”兴起的重要标志。虽然在这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尝试,但都不具有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微博明显是借鉴twitter而出现的。但中文的140个字的容量远比西文的140个字符为多,虽然短小,却仍然能够传达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信息,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后来又取消了这种字数的限制,使得其容量扩大,有了更多的弹性。微信从2011年上线以来,以无比的速度蔓延,最终形成了我们交流的方式。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所构筑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往往是依赖微信,微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关键的平台。而“快手”在2012年之后成为短视频的重要的分发平台,到2016年“抖音”的快速崛起使得短视频从一种以青少年和特定地域为中心展开的文化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流行文化。抖音和快手等的兴起,标志了一种以“短”为中心的文化想象力和生活的表达的构成。如果说微博和微信是信息和生活的承载,那么抖音和快手则是记录生活和表达生活的新的视听形态的生成。

它们构成了我们“微生活”的底色,形成了当下生活的基本样态。

二、微博、微信与信息传播革命

微博和微信最近成为了人们公共生活与私人交流之中不可或缺的平台。这个以个人为单位的自媒体正在中国的社会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它不仅在很多方面对于传统的纸面或电子媒体构成了冲击,也对于新媒体的其他形态形成了冲击,它的功用正在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微博已经许多次地发挥了它的社会功能。一方面,作为个人的信息平台,微博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人们,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开始越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其他方式,依赖微博来接受信息,因此也深受微博中的报道和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微博也是每个人直击信息、进行报道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它在具有媒体功能的同时,还兼有社交网络的功能,它所具有的弥漫式的传播的能力和短小精悍的特点都让人着迷。而微信的力量在于人际关系的紧密性比微博更强,因此往往在类似短信的相互交流的功能之外,其实也有类似微博的传播信息的平台的意义,如“朋友圈”的传播,往往人们会视为比微博更加有效和有力的方式。因为微博里不管怎样,大家都是弱联系,大V和普通人之间还是若即若离,但微信都是可靠的熟人的交流。热烈讨论的微信群与当年的QQ群相似,但当年QQ群里只有年轻人,现在的微信群却是各种人的聚合。我们都会在各种不同的微信群中乐此不疲地发布信息,引起讨论,而微信的公共账号,更加定点化地将意见传播给你。可以说,微博是社交化的媒体,而微信是媒体化的社交。前者是向互联网上的公众发言,后者在短信式的交流之外,也利用朋友圈或微信群向自己的熟人发言,传播信息。

微博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显然扩展了中国舆论的空间和人们的生活视野。人们关注的许多事实都是通过微博得到了传播,有效地让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诸多事实。它一方面通过网民的力量构成众多的信息源,可以让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最直接的现实,极大地促进了舆论监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表达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看法和分析。同时,许多传统媒体的记者或媒体人也使用微博作为了解事实、交流信息的平台,成为他们工作的一个便捷的方式。而微博更在更多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如娱乐业的信息发布、企业的商业营销、生活信息的提供和爱好群体的讨论,等等,同时也是不少公共事务讨论的空间,如转基因问题、动物权利、同性恋文化等议题都在微博上引发讨论,给了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议题的机会和空间。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的,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极大的正面影响。这一点已经为微博的实践所充分证实。微信则将微空间具体化,成为个人生活和工作网络的具体的联系方式,同时也承载微博的信息发布的功能,同时也有大量的服务性的内容在这一平台上发挥作用。

微博和微信也是双面刃。微博上每个人都是发布者,就没有了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而且微博的门槛很低,只需要140个字就可以了。同时微博里有大量的匿名的人群,他们发布的信息往往和他们的身份一样无法证实。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有些时候,一些人为了博取粉丝,或为了商业目的,或为了一些难以为外人明了的目标,而制造虚假信息。这里有许多不同的情况。由于许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因此对于一些适合他们的趣味或想法的虚假信息缺少辨别能力,也会出现辟谣往往不如谣言走得远的现实情况。但这样的虚假信息让人较为容易分辨,也较为容易被辟谣。问题就在于如何使得辟谣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到个人。而有时则呈现为真假难辨或真假混杂的“流言”,这种状况最难以分辨和辟谣,所产生的影响也最难以预测。这些流言利用一个确实存在的事件,但在叙述中夹杂虚假的信息,这所造成的辟谣的成本往往极高,难度也极大,使得许多“阴谋论”“黑幕论”往往不胫而走,快速弥散,难以传播切实的信息,传播了也未必被信任。而且往往一个事情辟谣了,就又会编出另外一个相关的谣言,使得辟谣疲于奔命,造谣自由自在。同时一些虚假信息往往由匿名者发出,而实名的转发传播,其他匿名的由于对实名者的信任而加速传播。在整个流程中实名者无需负责,匿名者无法负责,而虚假信息经过这样的过程就有了快速的传播。而在这样的传播之中,“事件”并没有它的历史性,而是一种此时此地的当下性的展开。而与此同时,微博由于其短小精悍,往往需要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往往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尤其匿名的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这造成微博里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而极端的意见更加极端的倾向。这就使得整个虚拟社会中的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而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的状态。于是扣帽子多于作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微信则起了在熟人之间传播来增加它的可信度的功能。微博将我们接受信息的平台“微化”的同时,“微信”将我们的人际关系“微化”。

三、短视频与时代文化表达

而当下的“短视频”的发展则明显地延伸了“微生活”。在工业时代,摄影术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通过感光技术将人类最真实的情况定格在画面当中,而通过这样的定格技术,后来也引发像拉洋片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当下的基于互联网的短视频时代发展至今,工业时代与后工业化时代的东西非常不一样,前者是满足对完整条理性叙事的期望,而后者则是完全不同的片断化的展开。短视频的文化具备三个很独特的特点:第一,短视频是基于感官性的反应的结果。短视频基于片断把时空压缩在一个短的痕迹留下,这个过程是短视频更为重要的特点。第二,短视频是瞬间情景的展开。这种瞬间情景层面呈现,短视频平台的情景可以生长出无数新的形态和可能性。第三,短视频具备连续性。抖音里面的短视频是通过瞬间性不断强化,因此经常具有连续性。用户在短视频平台持续展示短暂时间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持续的放送。例如抖音、快手短视频将后现代的碎片化、不完整、零散性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庞大的内容体系既可以把三五线城市与都市连接,又可以将中国与世界进行连接。在过去,人类创造的东西都具有组合性,如今的抖音似乎正通往完全聚合的道路,观看者重新塑造了自己的身份、想象方式,延展至线下重新塑造社会结构。这种“事件”所形成的“真理”的力量正是所谓短视频存在的意义所在。短视频是和传统电影电视的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有极大不同的新型的视听文化的生成,它是依赖互联网文化出现的主要以网络视频方式展示和传播的。

从现在看到的短视频来看,它们都有一种“极短篇”的特色。但它又不是像过去传统电影的极短电影那样高度注重实验性,是前卫艺术的一部分,这些作品反而是一些小感伤、小体悟,是年轻人的幻想和焦虑的体现。它所展现的是个体所遇到的现实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私生活领域的存在,又有公共生活的影响。但它们都是对于某种突然性的回应,是某种可能性的空间在瞬间的开启,是一种“顿悟”的逻辑的展开。这种电影不能从大叙述出发,也无法获得一种完整的因果关系,而是在碎片化的状态下展开自身。短视频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潮流的意义不可小觑,它的快速成长是可以期待的。短视频平台将会有大量新的内容赋能,人们将通过短视频来创造新的社会认同,创造凝聚社群的可能,创造积极的知识。社会创新里面所具有的重大功能,都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开,更多正能量将得到更广泛的传递,社会将有更多的可能性。

短视频所反映的是当下时代的文化表达。这种表达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当下时代的想象力的关键之处在于某种新的特质。这种特质意义在于它脱离了具体历史的限定,将焦点关注于个体生命的体验和感受。个体的意义被凸显了,他的命运、感情、生活样态都变成了事件得以推进的关键。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被强化了,也就获得了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脱出的可能。这就为当下的想象力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这些都由于“微”对宏大叙事的某种超越,也是对于社会的新的格局的新的回应。这其实是对于新的社会状况的直接的投射。中国当下告别20世纪的历史悲情的新的状态,使得我们有机会超越过去的历史限定、历史的具体社会政治或具体的情势引发的具体事件。今天被凸显出来的“事件”往往是当下的直接的结果,而并非复杂的历史所限定的结果。这种“事件”本身就具有某种“微”特性。首先,它具有偶发性,是突然而然出现的,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趋势和发展的路向来标定“事件”的轨迹。其次,它具有冲击力,正是由于这一瞬间的事件的发生,生活本身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再次,它具有发散力,事件引发的是一连串的快速的、病毒式的扩散和传播,其影响力的扩散速度极快。这正是短视频要捕捉的东西。因此,短视频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微生活”的展开和呈现。短视频的“短”正是和“微生活”相匹配的生活方式的呈现。

四、“微时代”:新的生活与文化形态

我们简要地讨论了微信和微博的“微”以及短视频的“短”带来的新的社会状况。这都是一种新的“微生活”的呈现。“微生活”一是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及展现生活的方式。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性,我们更加依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二是通过“大数据”为未来的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踪迹。这里留下的人们的兴趣、关切和习性,都会成为社会生活的最为关键的信息的资源。

“微时代”的出现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深刻地根本改变着文化和生活方式。“微”有两个方面的形态:一是空间方面的新的压缩,“微”是一个返归自我的内在性的可能。它把外在的大空间转化为自我感受的小空间,更加关切个体生活的内在的感觉、情绪和心理。它把空间化为一种心理空间的外化,这里的空间已经不再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表达,而是在“微空间”中的自我的再发现。二是“微”在时间领域里是一种内在性的时间的再发现和再展示。空间微型化之后,时间反而得到了跨越的可能性。时间通过微化处理得到了释放,我们的生活更加“瞬间化”了。

“微”与“短”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逐步像手机号码或电邮地址一样成为他的生活的一部分。它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既是虚拟世界的新宠,又对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它带来了新的分享的可能,也带来了具有想象力的公共空间。“微文化”的出现的意义在于,重新发现了突破历史限度的瞬间的时间,并在这种时间之中凸显出“事件”的意义。这种“事件”类似于巴迪欧的意义上的“事件”。按他的说法:“独特的真理都根源于一次事件。某事必须发生,这样才能有新的事物。甚至我们的个人生活里,也必须有一次相遇,必然有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可预见或难以控制的事情发生,必然有仅仅是偶然的突破。”1这种“事件”性所构成的新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正是当下社会所具有的重要的特点。

这可以说是21世纪的新的交流的路径和方式,也是当下新的生活形态的表征。

【张颐武:长安街读书会成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华书店总店官方正版特惠推荐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百科】【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查看更多。

网络教育考研(网络教育考研究生有多难)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