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其实市场上的很多的考研辅导课程机构还是很不错的,例如我前面考研选择的高途考研,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有二讲老师监督同学的预习和复习。在考研复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是因为有两位老师的陪伴,才让能让我坚持的复习下去。最后才能成功上岸。当然,高途考研是一家性价比高的考研辅导机构,收费透明合理,老师们也风趣幽默,让我的考研复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信心满满,充满乐趣。  601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的防坑指南看过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

研究院现有22个本级部门,13个院属法人单位,2个院属非法人实体机构,4个院级全资公司,5个院级控股公司(含2个上市公司),其中包括13个中央在编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占地面积12028亩,科研生产建筑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按照“1+3+1+X”布局,包括一个核心区(南苑),三个产品基地,一个综合基地(河北固安),若干个军民融合、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园区。现有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博士1200余人,硕士超过6000人。资产总额1037.95亿元。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研究院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完成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任务,发射了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院成功研制了系列导弹武器,奠定了国家战略安全基石。成功研制了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等多种轨道载荷的能力。成功实施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为实现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院始终践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依托航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以共享理念打造“航天+”产业服务平台,在军民资源共享、央地协同、商业航天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煤气化、特种车辆、航天检测等领域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富国强军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贡献航天力量。

在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研究院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形成了“永不停步、永攀高峰、永保成功、永创一流”的“四永”精神和“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

研究院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国航天事业的领军人物,包括6位“两弹一星”元勋、31位两院院士、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2名“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被誉为航天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黄埔军校”。

研究院自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之一。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研究院已建立具有航天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教学体系,以及学科专业、管理体制配套齐全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兵器科学与技术”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工程力学”和“制冷及低温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研究院拥有包括7名院士、20余名国家级专家在内的近400人的导师队伍,现有17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含六院、九院5家单位),以及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招生以来,研究院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批高层次优秀人才。他们当中走出3位院士,取得各种专家称号的有100余人,担任型号主任设计师或厂所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200余人,已成为研究院科研和管理领域的重要力量。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免收学费,享受研究院较为优厚的生活补贴及各种福利待遇,享受北京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毕业后择优留培养单位工作。

研究院除自培博生研究生外,还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合作,招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我们热切期望有志于祖国航天事业的优秀青年报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