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考研(华东理工大学考研难度)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华东理工大学考研难度

华东理工大学,位于上海,教育部直属“211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我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

教育部四轮学科评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A+。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

近期,学校发布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2 届签约就业本科毕业 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占 71.94%;研究生在上海市就业的占 69.08%。

2022 届毕业生中,1745 人进入大型国企、重点企业、省部级 以上科研机构等重点用人单位就业,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 37.20%。到世界 500 强企业就业 22.68%, 《财富》中国 500 强企业就业27.18%。

详情如下:

一、2022届就业

2022 届毕业生共计 7679 人,

本科毕业生 4052 人,上海生源16.58%,男女比例1.18:1。毕业硕士研 究生 3181 人,毕业博士研究生 446 人,毕业研究生总计 3627 人。

截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2022 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4.17%(2021 年为 95.73%)。

本科毕 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1.39%,毕业研究生97.27%。

1、研究生就业情况

注:与上届相比,研究生毕业数明显增加,本科生基本持平。

研究生较上届增加553人。研究生落实工作人数较上届增加523人。

2、本科生就业情况如下:

二、本科生深造情况

1、本科生国内升学

1486 人在境内升学深造,占本科毕 业生人数的 36.67%,比 2021 年增加 0.57 个百分点,本科生境 内升学比例自 2012 年以来连续 11 年增长。

本校升学读研 797 人,境内其他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升学读研 689 人,分别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 19.67%和 17.00%。

1407 人就读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本科毕业 生总数的 34.72%,较 2021 年增幅为 0.31%。

2、本科生境外留学

2022 届本科毕业生中 341 人出境深造,出境人数占本科毕业 生总人数的 8.42%,比 2021 年减少 0.69 个百分点。

在出境深造 的本科毕业生中,179 人进入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前 100 位的境外大学就读,占出境深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 52.49%,较 2021 年上升 8.82 个百分点。

3、保研、考研情况

根据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通知:2022年推荐选拔共计 813 名学生获得 2022 年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其中普通推免生 806 人,“研究生支教团”7 人。

考研人数673人,考研率16.61%。

各学院本科生深造比例如下,其中中德工学院、材 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 院本科生升学深造总比例超过 50%。

三、工作情况

1、就业单位

企业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在签约就 业的毕业生中,有 90.75%的本科生和 84.87%的研究生面向企业 就业。

在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机关和事业 单位(包括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事业单位),分别占总 就业人数的 38.23%、29.28%、23.24%和 9.25%。

其中,重点就业单位如下:

2022 届毕业生中,1745 人进入大型国企、重点企业、省部级 以上科研机构等重点用人单位就业,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 37.20%, 较 2021 届增加 5.94 个百分点;其中进入中央企业就业 289 人, 占签约就业毕业生人数的 6.16%。

《财富》世界 500 强企业就业 1064 人,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22.68%, 《财富》中国 500 强企业就业 1275 人,占签约就业人数的 27.18%, 较 2021 届分别增加 4.26 和 5.91 个百分点。

注:据此计算,本、硕、博2022届参加工作5343人中,本硕博签约就业(协议+合同就业)4691人,灵活就业652人。

签约就业人数、比例,近三届呈明显上升趋势,2020届因疫情原因突然下跌,2021届基本修复,2022届已超过2019届水平。

可能是上海落户新政产生了一定效果,能够落户对签三方协议起着重要作用:

2020上海落户新政:复交济师本、双一流硕、博士可直接落户2021上海落户新政:本市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5个新城

录用2022 届毕业生人数较多(8 人及以上)的重点用人单位名单:

2、就业行业

2022 届毕业生流向制造业的人数比 例最高,为 45.79%,较 2021 年增加 7.39 个百分点;其后依次 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30%)、科学研究和技术 服务业(9.19%)、金融业(7.68%)、卫生和社会工作(6.1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72%)等。

3、就业地点

在签约就业毕业生 中,83.26%的本科生和 86.43%的研究生面向长三角经济圈三省 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就业。此外毕业生流向 较多的省市还有广东(3.11%)、山东(2.56%)、北京(1.53%)、 福建(1.09%)等。

2022 届签约就业本科毕业 生中,在上海市就业的占 71.94%,与 2021 年相比,本科毕业生在沪 就业的比例减少 1.43 个百分点;

到华东六省就业的占 15.98%, 赴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 5.81%,与 2021 年相比,面向华东六省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的比例分别增加 2.36、0.07 个百分点。

研究生在上海市就业的占 69.08%,到华东六省就业的占 20.99%, 赴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占 4.37%;与 2021 年相比,毕业研究生在沪 就业的比例增加 0.70 个百分点,面向华东六省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的比例分别减少 1.15、0.10 个百分点。

 注:

本科生留沪比例略降,具体人数可能略减或持平,因本科生总数几乎持平、落实工作人数略减。

研究生留沪就业比例略增,具体人数增加应在300人以上,因为研究生总数增加500余人。

报告未披露本科生、研究生签约就业人数。但已知本、硕、博总体签约就业总数,2022届较2021届增加516人。

与上届相比,2022届本科生毕业总数基本持平,研究生总数增加了553人。

其中,本科生落实工作人数减少34人,研究生增加523人。

故,本科生签约就业人数(协议+合同),2022届与2021届相比可能基本持平或略减少;研究生签约就业总数增加约500余人。

据此推算,与上届相比,2022届本科生留沪 就业人数可能基本持平或略减。

研究生2022届签约就业总数增加约500余人,按留沪就业69%比例,留沪人数会增加300人以上。

同理:2021届研究生留沪比例较2020届略降,但留沪人数应明显增加,因为2021届研究生参加工作人数较2020届增加149人、本硕博签约就业2021届较2020届增加1038人。

2021届本科生留沪比例较2020届增加6.73%,具体人数肯定是明显增加的。

2022 届基层就业(包括县级及县级以下机 关事业单位、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中小企业、应征入伍等)毕业 生共计 1669 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21.73%,占落实工作毕业生总 数的 31.24%。其中 9 人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7 人参加 研究生支教团,10 人入选各地选调生项目,9 人应征入伍。

5、求职情况

2021~2022 学年来校招聘的用 人单位总计 49420 家次,其中通过线下宣讲会、招聘会形式进校招 聘的单位1320家次,参加线上宣讲会、招聘会的单位48100家次。将从网络、邮件及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活动等各种渠道获得的招聘 信息汇总统计,全学年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总数为 42354 个,较上年 增加 16.63%,呈现逆势上升态势。岗位信息供需比(岗位需求人 数/毕业生总数)约为 5.52:1,高于上一学年(5.08:1),但仍 低于疫情前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98.75% 的毕业生满意自己目前所签约的工作,总体满意率较 2021 年 (98.43%)略有提升。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生对签约工作总体 满意率最高(99.27%),其后是博士研究生(99.05%)和硕士研 究生(98.49%)。

统计显示,毕业生获取岗位信息的渠道多元,但校园就业市场(包 括学校就业信息网、校内宣讲招聘会等)仍是大学生求职应聘的主 要信息平台。同时,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尝试通过人际关系网络获取 就业信息,将“老师/校友/学长”“亲友”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比例 分别较 2021 年增加 5.26 和 1.57 个百分点。

在 3995 份有效回答中,有 21.10%获得 1 份录用通知,20.75%获 得 2 份录用通知,45.21%获得 3~5 份,12.94%获得录用通知数 量达到或超过 6 份。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22 届毕业生 平均每人参加了 2.06 场大型招聘会,参加了 4.77 场企业专场宣 讲会,投递了 29.22 份简历,参加了 8.59 次面试(2021 届为 8.58 次),最终获得 3.28 份录用通知(2021 届为 3.18 份)。

形势分析与工作展望:2023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 1158 万人,同比增加 82 万,规模再创新高,总量压力前所未有。

从就业环境来看,后疫情 时代的经济复苏尚需要一定周期,从宏观经济回升到就业市场回暖 的滞后性也令当年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程显得尤为紧迫。从市场 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总量与上年相比总体持平,数字技术、 医疗健康、智能制造和新能源领域的岗位需求增加,互联网、房地 产、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需求下降;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和技能 人员的需求缺口较大,其他岗位的招聘机会则相对较少,原先作为 吸纳毕业生就业重要市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用工减少,一定程度上 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毕业生群体思想动态来看,当代 大学生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升学热情日益高涨,就业期望逐年提高, 而就业意愿则基本稳定且趋于保守,加之受疫情影响缺少实习经历 和职场体验,更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或悲观、迷茫、畏难等情绪,“懒 就业”“慢就业”“不就业”的现象可能加重。

根据多方面信息综合 研判,2023 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复杂严峻,就业工作态势刻不 容缓,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相当艰巨的挑战。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华东理工大学考研难度)

类似文章